曾德成局長隨筆
- 暑期內地實習獲益多
- 橫向比較催人奮發
- 穿越公共博物館
- 香港需要啟德體育園
- 改旗易幟十八年
- 香港將出版戲曲志
- 拿出勇氣推動進步
- 義工聯手離島不離
- 少年體驗可上九天
- 戮力同心紀念勝利
- 體育造就命運
- 紀念五四傳承文化
- 第五屆港運會展開
- 推動進步人民銘記
- 博物館,功能珍貴
- 《基本法》功效卓越
- 饒宗頤百歲壽喜慶多
- 粵音經典聲聲入耳
- 推動社企多元發展
- 青年峰會聚焦機遇
- 讓贊助藝術形成風氣
- 新春祈福眾緣和合
- 海納百川有序引導
- 敦煌說不完敦煌留啟示
- 鄉郊代表選舉順利完成
- 讓社企發展壯大
- 設立青年發展基金
- 三個人與一批畫
- 香港將參加「一青會」
- 年終回顧對比可鑑
- 嚴肅司法防止包攬
- 海防館誌不忘
- 義工服務天地廣
- 加強工作促進共融
- 鼓勵依法參與管理
- 海上絲路,由過去到未來
- 表彰義務法律服務
- 香港最大型俄羅斯文物展舉行
- 港選手在亞殘運創佳績
- 第三屆香港週在台開幕
- 香港青年參與太空探索
- 香港亞運代表團凱旋
- 有幸與新中國一起成長
- 香港大部隊出師仁川
- 修例加強規管賓館
- 香港的一個青年故事
- 牢記歷史珍愛和平
- 台港文創論壇新進階
- 香港義工在青奧
- 避暑中心造福社區
- 今天全民運動日
- 香港健兒參加全國學生運動會
- 台港合辦世界中樂盛事
- 共享經濟社企機遇
- 諮詢修改旅館業條例
- 讓地區足球發揮角色
- 回歸十七年溫故可知新
- 粵港澳文化合作新五年規劃
- 青少年樂手飲水思源之旅
- 萬眾期待世界盃
- 香港園藝青島展風姿
- 鼓勵青年社企創業
- 社企發展晉新階段
- 讓「五四」精神發揚光大
- 喜見體院教院加強合作
- 積極促進亞洲文化合作
- 香港有古可考
- 落區推廣基本法
- 香港青年萬里行
- 廣泛諮詢尋求平衡
- 多管齊下反「圍標」
- 多投放資源促發展
- 務實邁步走向目標
- 今年體育盛事多
- 「網吧」納入發牌規管
- 十八區積存文化資源
- 送舊迎新團年共慶
- 共同關心青少年成長
- 區議會代表團訪京津
- 考慮檢討旅館業條例
- 香港添國際級賽場
- 簡化手續利民便民
- 懷念紅線女
- 積極凝聚最大共識
- 第二屆香港週在台開幕
- 共同促進亞洲文學發展
- 區議員將獲加津助
- 香港展現巨龍傳奇
- 給年輕人提供希望
- 多提倡尊重與包容
- 讓青年走出香港去交流
- 文化中心廣場新市集
- 香港的樂音在西伯利亞奏響
- 新來港人士多自力更生
- 區議會提出重點項目
- 設法用好每一片土地
- 體育傳承從學生做起
- 十二屆全運會顯新風
- 體育與學業可以兩不誤
- 故宮珍寶源源到香港展覽
- 擴闊眼界的重要時光
- 北京798展出香港作品
- 「海上瓷路」展覽大有可觀
- 香港體育捷報頻傳
- 青年服務團擴展服務點
- 西九計劃持續推展
- 殖民花落去,香港燕歸來
- 香港籌建新型文物大樓
- 香港弘揚中國戲曲藝術
-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豐富
-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足印
- 不斷變革的博物館服務
- 支援學生發揮體育潛能
- 一百多項減費待落實
- 鼓勵地區足運發展
- 發揮香港無窮活力
- 由社會企業到社企金融
- 創業夢工場
- 群策群力做好屋苑管理
- 香港與「中國夢」
- 「約法三章」讓人憧憬
- 提倡多元卓越觀念
- 退役運動員有「第二事業」
- 支持購藏本港藝術品
- 可觀的俄故宫珍寶展覽
- 願見更多地區足球隊打響名堂
- 北角將現藝術新空間
- 增資源支持社區藝文
- 地區開展社區重點項目
- 讓也斯的筆觸廣傳
- 香江樂韻牽動台灣民眾
- 舞劇《清明上河圖》出訪美加
- 幫助開拓創作場地
- 認識中國是大時尚
- 香港文化產業源遠流長
- 鼓勵義務提供法律意見
- 香港週在台北展示創意
- 深入社區加強防火
- 「關愛基金」發揮先導作用
- 社區會堂邁向100大關
- 千里來龍有緣結穴
- 藝術教育多層次鋪開
- 博物館事業大有可為
- 危難之中見真情
- 中秋國慶,家國情懷
- 諮詢地區切實利民
- 十九區議員加入立法會
- 為香港殘奧選手喝采
- 青年宿舍可以多款式
- 全面促進體育發展
- 多方協助社企發展壯大
- 民政事務局開設「臉書」
- 港運動員再擦亮永不言敗形象
- 在啟德建大型體育設施
- 再談香港速度
- 如何理解香港速度?
- 少數族裔參加慶回歸
- 利港措施也關乎餸菜價格
- 香港環保胡琴獲創新獎
- 優化村選選民登記制度
- 為香港奧運代表喝采
- 《桃姐》老演員有來頭
- 香港加入與東盟文化合作機制
- 港台文化交流發展蓬勃
- 市民可欣賞更多俄羅斯珍藏
- 港澳演藝人才合作前景寬
- 活化油麻地戲院之難與趣
- 為粵劇名伶保存藝術碩果
- 為社企發展培育人才
- 體育應重「身」也重「心」
- 「華永會」出版史書
- 為文化藝術擴展培訓人才
- 我們社區中間的「大使」
- 一個三贏的學校體育計劃
- 大會堂之文化輻射遍及全城
- 青少年運動員上進有階梯
- 內地遊客之量變與質變
- 「西九大戲棚」的啟示
- 取締無牌「月子公寓」
- 眾人同慶貴在包容
- 過年去「西九大戲棚」
- 港滬加強文化交流合作
- 公共圖書館IT大更新
- 華洋節慶,釀就祥和
- 潘天壽畫展,值得細細咀嚼
- 義工也專業
- 鼓勵睇波,不鼓勵賭波
- 為市民服務
- 齊來參與「愛心消費」
- 令人期待的旺角大球場揭幕戰
- 香港青年在粵北服務
- 好僱主有新「家庭觀念」
- 從港鐵還書箱到RFID
- 保護文化傳統在亞洲形成潮流
- 延續及弘揚「非遺」
- 俄羅斯珍寶有機會來港展出
- 中國樂器改良,香港做出成績
- 區議會,四年貢獻良多
- 香港中樂團訪川演出
- 香港粵劇醞釀新變化
- 把握大局準確聚焦
- 推廣大廈管理:既專業又繁瑣
- 會有更多足球勁旅訪港
- 盂蘭勝會豈只是潮人盛事
- 饒宗頣教授成就昭如日星
- 生死教育,既知生亦知死
- 從另一方面衡量體育水平
- 「潮裝公園」湧起新潮
- 又有華人在國際社會嶄露頭角
- 義務法律服務值得表揚
- 忠於祖國服務香港
- 粵劇《李後主》跨界合作鑄特色
- 獨樹一幟的「大澳端午龍舟遊涌」
- 港運會一屆比一屆進歩
- 港台文化合作建立新平台
- 潤物無聲,只為推廣藝術
- 大廈管理還須與時並進
- 到西北展現香港風情
- 在地區開展青年工作
- 香港足運鳳凰重生
- 香港可助促進兩岸演藝合作
- 從和諧家庭到開明僱主
- 從香港到日本...義工精神無處不在
- 令人耳目一新的「辛亥革命百周年展」
- 文化交流市場逐步擴大
- 更多舊樓煥發新姿
- 有待更多有心人參與的服務
- 從愛自己到愛香港
- 合作出創意
- 春節來臨,各村點燈
- 年晚忙碌,社企幫到你
- 把博物館大門開得更大
- 港台文化合作躍上新層次
- 「申亞」有長遠體育政策支持
- 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活動陸續展開
- 香港人精神大彰顯的一年
- 香港殘疾運動員都「神奇」
- 增加對殘疾運動員的支援
- 在香港當全職運動員
- 亞運成績啟示:香港人有更大潛能
- 香港健兒拼搏史新標誌
- 《清明上河圖》尚有大量未解之謎
- 《清明上河圖》 「密碼」
- 智慧長河,香江掀浪
- 和味靚湯與新移民
- 為年輕人提供不一般的經歷
- 務實推展體育設施
- 追求全面均衡發展
- 考慮辦亞運會
- 大坑火龍,在舞動中期待
- 讓運動員延續輝煌
- 香港容得下佛門淨土嗎?
- 港人人性光輝的展現
- 「亞青」未來會更輝煌
- 香港學生先睹國產探月衛星
- 饒宗頤的成就與香港
- 可上九天攬月
- 三地青年的文化交流之旅
- 「香港水墨」遠征上海
- 年華拋了朱顏未改
- 粵港澳文化合作結新成果
- 老有所為活出繽紛
- 香港展現多元文化
- 繽Fun融和社區活動
- 香港的運動場館
- 求同存異邁步前進
- 一次快樂的運動會
- 多做運動延年益壽
- 博物館要發揮新功能
- 擴大圖書館服務的新路向
- 無私奉獻蘊於香港價值觀
- 紀念黃福榮
- 吳冠中畫展的深刻意義
- 深圳在籌辦大運會
- 申辦亞運種種
- 在更大視角下考慮申辦亞運
- 再接再厲申辦亞運?
- 增撥資源推動文化藝術
- 睦鄰合作 大有可為
- 港派藝術滬上大演出
- 新年習俗與文化傳承
- 義勇的眾人「細佬」
- 我常看的一幅畫
- 體育成績背後的創新支援
- 願守望相助蔚然成風
- 避寒中心何止供避寒
- 在節慶中體驗飢餓
- 港隊曲棍球員「示威」來了
- 「才叔」的熱淚
- 請接受我的掌聲
- 去蕪存菁,道有其道
- 體藝同興東亞運
- 開創傳奇的東亞運開幕式
- 「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」
- 全民參與辦好東亞運
- 林家聲的藝術追求
- 對全運會的深刻印象
- 笑眯眯的高錕
- 不出遊而飽覽天下精品
- 天安門60國慶慶典的歷史感
- 花甲隨想
- 港台文化交流日增
- 香港演藝觀眾很「識貨」
- 繪畫示範的熱鬧場面
- 香港東亞運之盛
- 體育不僅是運動
- 期望香港音樂劇上新台階
- 每天都可以是「全民健身日」
- 不一樣的暑假不失歡樂
- 勤學敏思逛書展
- 補不足,更要展所長
- 全民參與建立無毒社區
- 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
- 歷史的見證
- 香江代有人才出
- 義工的付出與收穫
- 香港的樂善好施傳統
- 酒店檢疫的日與夜
- 熱愛運動的生活態度
- 推動健康城市建設
- 我們有理由更重視環境衛生
- 「五四」有更大發展空間
- 從圖強、致富到遠望
- 大埔重現「天光墟」
- 港人健體日益普及
- 港台文化交流有更廣闊空間
- 佛教與香港文化
- 期待出現更多李麗珊
- 一齣社區創作音樂劇的震撼
- 博物館多選舊建築
- 香港粵劇的本土特色
- 粵港澳規劃文化合作
- 共同扶持弘揚粵劇
- 期望香港中國畫再創潮流
- 病樹前頭萬木春
- 歡歡喜喜過節
- 粵港文化在同異中交流
- 粵港澳合作新契機
- 由「通」而達